数据解读+学者访谈,我们这样观察《甘柴劣火》事件|特别策划
近日,自媒体“呦呦鹿鸣”一篇名为《甘柴劣火》的文章在朋友圈引发刷屏,获得极大网络关注。然而,这篇爆款文很快就受到财新记者王和岩“洗稿”的质疑,争端迅速引起媒体人的相关讨论。
RUC新闻坊整理了事件的发生过程,对13篇阅读量破万的相关文章进行了数据分析,并采访了人大新闻学院的教师马少华、陈阳、唐铮和董晨宇,对此事为何能引发广泛关注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事件概述
2019
1.11
微信公众号“呦呦鹿鸣”发布文章《甘柴劣火》(后简称《甘》),获得极大关注,网友在朋友圈纷纷转发。
2019
1.12
财新记者王和岩在朋友圈转发该文,并评论,所谓爆款文章可以根本不用采访,不花任何成本,不冒任何风险,利用付费阅读壁垒,就可以攒出来。对《甘柴劣火》的质疑引发全网热议,各大公众号纷纷撰文进行评论:
——张小榛在“疾痛的隐喻”上发布的《为什么财新的气生错了》认为自媒体在场域投放、信息源处理和爆款制造上有胜于传统媒体的地方,传统媒体除了有过硬的内容生产能力,还要注意内容运营的力量。
——方可成在“新闻实验室”发布的《<甘柴劣火>事件:给呦呦鹿鸣和财新建议一个解决方案》提出学习电商引流模式,财新把付费内容当作一种商品,呦呦鹿鸣可在文章中对其进行分销推广。
——宋志标在“旧闻评论”发布的《许多个机巧的伪装 | 评甘柴劣火》认为《甘》非无损的完整标注,将引用和个人表达混合是技术性洗稿,还提到《甘》存在贬抑信源,将关键的、排他性的信源进行降维处理,以故意的漫不经心来实现洗稿的行为。
——徐甘甘在“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发布的《热文有罪?》展示了各个立场关于洗稿、新旧媒体观点的截图,希望关注中国版权问题和中国媒体生态问题。
之后,《甘柴劣火》被微信官方取消原创标识和赞赏。
当日下午,公众号“呦呦鹿鸣”发文进行回应,题为《社会在崩塌——关于财新网记者攻击呦呦鹿鸣一事的说明》。文中指出,《甘》“所有信息,都在文中列明了出处”且“信源中,多数报道,都在财新网之前”。
2019
1.13
财新传媒主编凌华薇发文表示,《甘柴劣火》“涉嫌赤裸裸的抄袭和侵权”,“说核心事实都来自财新也不为过”。
针对该事件,各大微信公众号继续发文参与讨论。
——“小强传播”的《“甘柴劣火”抄袭检测鉴定报告(万方相似性检测系统)》使用万方系统检测《甘》和“呦呦鹿鸣”声明中提到或没提到的既有报道的相似程度,得出11.19%相似度的结论。
——张丰在“大家”发布的《最好的“自媒体和机构媒体的战争”:旧秩序正在崩塌 | 大家》认为自媒体的整合报道有价值,原有的媒体秩序在崩塌。
——魏武挥在“大家”发布的《在讨论宏大问题前,请以尊重私权利为前提 | 大家》认为为了所谓公的利益,也不可以无视合情合理合法的私人利益。
2019
1.14
舆论继续发酵,主流媒体新京报以及其他自媒体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出“声音”: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爆款<甘柴劣火>带来新争议:整合新闻报道,算“洗稿”吗?》总结讨论洗稿的价值在于讨论洗稿的界定、引用的标准和新环境是否需要制定新标准。
——新京报的《<甘柴劣火>被质疑“抄袭”之后,我们采访了业界和学界大拿》对业界工作者和学界学者进行了采访,讨论了“算不算洗稿”“媒体公益性和商业化的边界在哪”“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怎么变”问题。
——杜骏飞等在杜课发布的《杜骏飞:甘柴劣火又如何?(杜课779期)》中也认为《甘》的价值根本就不在新闻,而是索隐风格的“评论”。 他虽不承认《甘》是新闻,更不承认它是原创新闻,但“对这等有良知、有笔力的 ‘准新闻评论’文本致以敬意”。
2019
1.15
山寨发布会的《拆<甘柴劣火>读十余篇财新,一种洗稿鉴别机制初试》使用霍炬识别法对比《甘》前五小节和以《财新》为主的既有报道的相似度,得出前五小节35个信息块中与《财新》报道相似度较高的结论。
二、舆论焦点
我们根据微信各大公众号针对《甘柴劣火》所发文章的阅读量和点赞量,梳理了榜单,记录了热度前13名的文章。截止到1月15日15时32分,微信公众号“折飞机”的文章《财新为什么写不出刷屏的“甘柴劣火”?》已经“因违规无法查看”。
《甘柴劣火》相关文章阅读量和点赞量榜单
备注:所有数据统计截止于1月15日15时55分
我们抓取了榜单13篇文章下方的共34575字的留言文本,并使用Jieba库进行中文词频统计,计算出留言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0个关键词,并将无意义的虚词等进行过滤,将同一词进行合并,保留69个关键词。最后再利用Wordcloud库绘制出词云。
文章留言词云图
其中,“媒体”“新闻”“引用”“抄袭”等词出现频率较高,主要代表了留言中对文章《甘柴劣火》存在“洗稿”现象的指责态度,这一部分读者认为“洗稿”行为恶劣可以被视为一种抄袭行为,并对原创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此外,“付费”“价值”“收费”等词的出现体现了一部分读者对财新付费模式的思考,其中一部分读者认为财新筑起“内容收费墙”在一定程度上将优质内容与大众隔绝,同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财新内容优质,胜于国内大部分媒体,绝对值得读者付费阅读;
再来,“授权”“版权”“著作权”等词语的出现则代表了部分读者认为应该将著作权法的渊源和发展与中国现实相结合考虑,在此情况下,著作权法似乎也难以明确辨别孰是孰非;
最后,“个人”“引用”“新闻报道”“记者”“采访权”等词的出现代表了读者对新闻记者在公开报道时该如何引用新闻事实以及相比于传统新闻界自媒体可否成为新闻专业生产力量的思考。
三、专家观点
关于《甘》一文引发舆论关于新闻事实引用、洗稿与抄袭的边界问题,以及对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媒体商业模式等话题的讨论,多名来自人大新闻学院的学者表达了他们自己的观点。
疑惑一:《甘柴劣火》算不算洗稿?
人大新闻学院副教授陈阳认为这篇文章属于抄袭,她认为微信公众号“山寨发布会”发表的文章中比较了《甘》的八个小节以及其他信息来源。其中第三小节是100%地采用了王和岩采访的一些事实,而第四个小节也达到了85.7%。她说:“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就不是一个单纯我们通常认为的洗稿,它其实就是不折不扣的抄袭。版权法不保护事实,但是保护事实的表达方式。可以对新闻稿件进行引用,但是引用的话就要直接注明出处,在正文里,或者是在文末注明。”
人大新闻学院副教授唐铮认为目前“洗稿”是媒体业界自己所使用的词,对这个词并没有非常严格的一些规定。她表示:“这篇稿子因为加工相对比较精巧,比一眼就能识别出来是‘洗稿’的很多自媒体文章带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个人会认为它是‘洗稿’,因为它核心的内容都来自王和岩。”
疑惑二、自媒体汇编信息、重新叙事的稿子会和传统媒体一手采访的稿子有同等价值吗?
陈阳认为,自媒体文章也好,传统媒体的报道也好,任务是对于普通公众进行警示和启示,教育和启发,让公众知晓更多信息。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不管什么来源的稿件,只要基本事实是正确的,事实清晰,观点逻辑正确,它的价值都是同等重要的。
唐铮则表示:“此价值如果从生产者的角度上来理解,肯定是完全不同的。”她认为很多《甘柴劣火》里面提到的记者都是花费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才获得了这些事实的资料。将这些材料变成了能够被人们分辨出来的事实,是非常可靠且能够直接使用的。而一些自媒体的文章,就是拿来主义,拿过来直接使用,从这种做法上来说,价值肯定就是大相径庭的。
唐铮还表示:“从消费者使用的差别来说,这些稿件其实是没有差别的。我举一个例子,我只是一个吃饭的。我吃的这盘肉,这个猪是你自己养的,还是你上菜市场买来的,对我来说我不关心,我只关心这盘肉是不是好吃。”
疑惑三:通过自媒体传播信息与在专业媒体上传播的信息有什么具体的差别?
人大新闻学院讲师董晨宇认为,自媒体参与新闻报道和发掘的能量是很有限的,做调查性报道,或者在全球各地派记者站的成本是巨大的,只有中心化的媒体机构才能做得到。自媒体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其实是通过评论来引发社会情绪,而不是通过新闻事件的调查来去还原真相。
陈阳认为自媒体传播的内容中其实是有情绪的。爆款的文章往往在这个点燃公众的情绪方面都做得很成功,以情动人。但专业媒体内容讲究用事实去说服人,情绪和情感这些在专业媒体这里是一个忌讳。
唐铮则认为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是渐进式的,是滚动着更新的。这种方式潜在的逻辑仍然是大众传播的逻辑,即我是信息的分配者,有议程设置、把关人的功能,所以受众现在长期持续地关注这件事情,就要长期持续地更新这件事情的进展。财新的所有的报道都是这样,就导致它从一定程度上不能很长远地传播,因为只要读者在开头的时候没有看这件事,后续就不会知道。而《甘柴劣火》其实是用自己的一些情绪和逻辑梳理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事件,这种表述方式毫无疑问更加适合现在的手机。
疑惑四:从媒体商业模式的角度如何看待此事件?
唐铮认为这是职业新闻人的专业报道受到侵犯后,自然流露出来的愤怒。她说:“如果你非要说这对于商业价值有没有侵害?一定有,但它不是最核心的。我也更希望学习新闻的同学,从专业价值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把他放在商业利益之前。”
董晨宇则表示,公众号作为一个非常微观的平台这些内容集中在了一起,在新媒体的发展的初期,对于传统媒体的这种劳动的攫取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他举例,“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广播出现的时候,其实也在侵犯报纸的利益。这种利益的分配不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陈阳认为从财新的角度不会愿意将自己的文章授权自媒体来发表,这对他们的付费墙来说是一种挑战。
付费墙制度其实一定程度上是对稿子的一种保护,由于传播范围有限,读者数量有限,因此影响力有限。付费墙制度对于一些敏感话题的稿件是一种保护,能够存活的时间长一点。
从财新角度讲,财新的付费墙模式是一种尝试,对于中国的媒体来讲呢,还没有一个媒体能够成功地去做成这个付费墙。所以我觉得财新的心态是在尝试,我们可以去给他多一点的空间,看他的结果怎么样。
疑惑五:媒体付费转型和公共利益之间如何平衡?
人大新闻学院副教授马少华认为单就一家媒体而言,肯定会把生存和发展当做前提。平衡不是在具体的一家媒体和抽象的公共利益之间完成的。
陈阳认为对于财新这样的商业媒体来说,没有财政拨款,承担公共利益这个责任是理想化的追求。如果是接受财政拨款的人民日报来承担公共利益是情有可原的。
从经济角度而言,不愿意支付成本,还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在经济学领域上是不可能的,就是高质量的产品,一定是价格很贵的,如果要高级的产品的价格降低的话,那这个社会上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了。
唐铮则认为所有的媒体的盈利方式从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是用好的内容吸引读者。有的媒体只卖内容,有的媒体在卖内容的同时加入广告。这两种模式没有区别,都是花钱才能获得,是互联网推动了免费传播。而国内一直对版权不够重视,也助长了互联网的免费。新闻从来都是一个有价格有价值的东西,它的公共价值就体现在商业价值里面,而盈利能力是这个媒体能够存在的前提。
疑惑六、自媒体日渐发达,可能成为新闻力量,传统新闻业界是否会接纳这种力量?
马少华认为传播技术变革下的自媒体,本来就是普遍赋权的产物。所谓技术赋权,所赋之权就是公共表达权——其实是公共表达的机会,公共传播的机会。但这样的表达权利或者机会,不能否定或无视已有的、现实的权利——人们通过劳动创造获得的知识产权。
他表示:“如果不谈具体的事实确认和文本确认,而谈一般原则的话,那么,我始终认为,民法意义上的权利和秩序应当是优先的。所谓秩序优先,其实就是尊重现实的,稳定的权利,因为它们是秩序的基础,无须重新论证。而新的传播结构中出现的个体权利主张和公共利益主张,则需要仔细论证,求得共识,并不能自动直接成为普遍权利。”
本期编辑:杨雅涵 罗静颖 邓海滢 王天宇 蒋政旭
往期回顾
高烧遇冷? 城市马拉松的冰与火之歌 | 数据新闻作品系列
敲黑板!这是美国学者眼中2018年传媒市场的18个趋势|编译
特别策划
技术前沿
报道规范
趣闻杂谈